三種綠色海水養殖模式,讓年輕人實現了“海鮮自由”!
發布日期:2025-04-14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提出支持發展深遠海養殖,建設海上牧場。深遠海養殖是樹立大食物觀、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徑,是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的兩會上,有關深遠海養殖問題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
分類體系巧布局,
海水養殖適應環境有妙招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的
海水養殖模式一直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從傳統走進現代,從粗放走向集約,從注重產量到重視質量,從追求經濟效益提升到追求生態綠色發展。
水產養殖根據養殖場所和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多樣化的分類體系。如果按養殖場所,可分為
灘涂養殖、
淺海養殖、港灣養殖、深水養殖、海洋牧場和
工廠化養殖;按養殖方式及設施,可分為:潮上帶
池塘養殖、潮間帶播苗養殖、海底播苗增殖、吊繩養殖、網籠養殖、棚架養殖、深水抗風浪
網箱養殖和大型流動工船養殖,等等。這些養殖方式根據養殖對象的生態習性,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促進養殖生物的大量繁殖和迅速生長,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養殖對象一般可分為魚類、蝦蟹類、貝類、藻類以及海參等,涵蓋數百個具體物種,可以因地制宜進行養殖。
水產養殖模式的多樣性,反映了適應不同環境條件和養殖目標的需要。例如,池塘養殖作為一種傳統養殖方式,適用于各種淡水魚類和部分海水魚類的養殖;工廠化養殖則通過人工控制養殖條件,實現高密度養殖,適用于對水質要求較高的魚類;底播養殖和
筏式養殖則更適合于海洋環境中的魚類、貝類和藻類養殖;網箱養殖是一種在開闊水域中進行的高密度養殖方式,適用于快速生長的魚類;而立體綜合多營養層次養殖則通過在同一水域內同時飼養多種水生生物,充分利用不同物種之間的資源利用差異,實現養殖效益的提升。
健康理念成主導,綠色養殖模式帶來生態革新水產養殖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20世紀90年代初,淡水和海水養殖病害相繼大規模爆發,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門和水產科技工作者的重視,健康養殖理念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水產養殖發展的戰略導向。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的需求,養殖業亟須向綠色、健康、高效的養殖模式轉型。在此背景下,多種綠色養殖模式得以探索并逐步推廣應用。
哪些是綠色海水養殖模式呢?一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
在追求綠色、健康、高效的養殖道路上,循環水養殖技術逐漸嶄露頭角。這種技術通過構建封閉的循環系統,實現養殖水體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有效提升了養殖效率和質量。
傳統觀念認為農業是典型的“靠天吃飯”行業,但這一認知已被現代農業的發展所革新。現代水產養殖完全可以借鑒工業生產模式,在工廠化環境中實現水產品的標準化生產,陸基工廠化養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我國的陸基工廠化養殖可分為開放式
流水養殖和封閉式循環水養殖兩種模式。開放式工廠化流水養殖選址于海邊潮上帶,修建低拱形養魚車間和水泥池,以天然海水或海邊井水等作為水源,借助水泵提水或高潮納水等方式,實現養殖水體的持續更新。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依托現代技術裝備構建,配備全人工控制養殖生產條件的設施和裝備系統,集現代工程、機電、生物、環保及飼料等多學科于一體,既是高科技、環保型生產系統,也代表了現代智能化養魚的最高水平。
二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模式
海水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IMTA),是從生態系統水平上優化配置不同營養層次生物的開發利用,綜合生態系統多種服務功能(如食物供給、氣候調節及文化服務等),實現養殖效益的最大化。該模式依據養殖生物生活空間的不同進行科學搭配,讓魚、蝦、貝、蟹、藻各自找到舒適的生活空間,充分利用養殖水體空間,以提高養殖產量。
海洋綜合養殖系統有多種形式,如藻類養殖與網箱養殖結合,魚類網箱養殖與貝類養殖結合等。蝦和貽貝、蛤和螃蟹也是一種典型模式。
相關標簽: